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1:11    次浏览
中间有好一阵子没有继续这个PK话题了,2015开春了,趁还没有完全忙碌起来,赶紧趁有空,跟上,今天轮到A7了!A7.【雪地性能】——驱动轮相关度:★★这是一个饱受关注的话题,想必很多粉丝看到小标题就已经都知道一二了。“后驱车在雪地上更加难以驾驭”, 是么?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简单的例子:我们要把两张带孔的卡片挂在墙上,一张孔在下,一张孔在上。哪张容易挂稳呢?当然是B卡片了!在卡片围绕孔心出现扰动的时候,重力会让它自动回到原位,而A卡片稍有扰动,就无法稳定住了。 这几乎是妇孺皆知的生活常识,悬挂力的作用点在重心以下,就难以稳定;作用在重心以上就会具有天然稳定的效果。其实,这个例子里的A和B分别代表后驱车和前驱车,竖直向上的悬挂力,就相当于两种车的驱动力,卡片的重心就是车子的转动中心。 当然,这只是诺诺抛砖引玉的比喻,汽车工程师研究问题不会这么简单,下面来看专业版本的解释。首先需要明白“轮胎摩擦极限”理论:轮胎的侧向力和驱动力互相垂直,也互相牵制,其中一个力达到摩擦极限的话,另一个力的极限值就会急剧减少。形象的理解:轮胎的摩擦力是有限的,驱动方向把摩擦用光了(打滑),侧向力就瓦解了;反之侧向开始滑移了,驱动方向就很难建立起摩擦力了。以后驱车为例,当后轮开始打滑时,后轮侧向力瓦解,车尾就开始活跃起来,屁股左摇右摆寻找机会。 看看左边的那个图,理想状态下,两个后轮的驱动力相等,综合作用力正好通过车辆的中心C,驱动力不会造成车身旋转,只会老老实实的推着车子前进。而理想状态时不可能一直存在的,如果有一点点扰动导致左右不一致,(例如左右地面不一致,稍微打了点方向盘等),那么F就会偏离车子中心C。然后F就产生了一个企图让车身旋转的力矩。至于这个力矩是否可以让车身旋转,就看地面有多滑了。雪地摩擦系数大约是水泥地面的1/8左右,摩擦力壁垒很脆弱的,所以扰动力矩很容易让车子转起来。这里指的提一下,因为后驱车的前轮是没有驱动力的,因此侧向力相对充足,车身旋转时,前轮就抓得住地,充当了圆规的针尖腿;后轮呢,驱动力突破摩擦极限时,侧向力必须崩盘,可怜的后轮上就充当了圆规的铅笔腿,开始甩动。因此实际的旋转中心不是C,而是靠近前轴的A点哦。专业的术语叫“侧滑”,俗称“甩尾”。一旦侧滑引发,驱动力F就会对车身持续作用,车身越偏,这一趋势越厉害,车子很快就会陷入难以驾驭的境地,直到放开油门才有希望挽救。前驱车正好相反,力矩会让车身自动回位。因此,人们得出结论,后驱车不如前驱车稳定,在路面光滑时,后驱车更难开,国内的教科书也一直是这么告诉我们的。其实,今天来看,这个结论不太严谨,只是在十年前基本正确。随着ASR(驱动防滑系统)和ESP(电子稳定系统)批量应用在轿车上(尤其是后驱车),并一代又一代改进,因此在现代汽车社会里,后驱车的稳定性大大提高。 电子系统以毫秒级的速度不断检测各种信号,其中通过监测所有车轮转速,进行打滑预测和电子干预发动机动力,上面例子中的打滑空转已经不可能发生,侧向稳定力也得以充分保留,后驱车的屁股出轨的概率大大降低。此外,系统通过方向盘转角和车速等信号,实时计算车身旋转角速度的理想值,当实际车身角速度开始发生偏差时,电脑即可断定车辆正在发生“不期望”的侧滑,ESP系统就会立刻通过车轮制动参与姿态纠正,让车子回到正位,而整个过程可以快到司机还没怎么察觉。最新一代的ESP系统作用更加柔和安静,几乎让你感觉不到它在帮助你,无论是雪地还是赛道。为了行车安全,欧洲早就在卡车及拖挂货箱上普遍装配了ESP,10轮的ESP比4轮轿车的技术含量高多了。以下是Volvo的卡车稳定性试验照片,给大家开开眼界。 因此,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,北方诺粉在淘车的时候,不用片面地排斥后驱车,科技已经替你解决了这个问题。当你在雪地里遇到装备尖先进电子系统的后驱车也不给力的时候,换前驱车基本也无济于事,这个时候上四驱才是王道。友情提示:四驱的选择可以帮助你在冰面、雪地更加从容应对打滑,获得更充沛的驱动力,但是因此引起的自信心膨胀,可能会在制动时带来额外危险。请时刻记住,制动距离和效果是不看驱动形式的。(时不时看到,其他小P车都在原地打滑,四驱哥很牛X地飘过,结果转弯刹不住,眼睁睁地滑向路边,最后撞在杆子上) (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)欢迎分享和继续关注后继话题: